
海口工人文化宮改建公示
市民擔心火了商家堵了路
海口解放西路工人文化宮舊址改建5萬平方米“金棕櫚文化商業廣場”,專家呼吁建立交通影響評價制度
日前,海口市規劃局對在海口工人文化宮舊址改建的“金棕櫚文化商業廣場”進行公示。
不少市民在對解放西新地標將拔地而起充滿希望的同時,也表示了擔憂:解放路是海口的老商業街區,而一個近5萬平方米的大型商業項目,會否進一步加重解放路周邊本已擁擠不堪的交通狀況?
本報記者張毅
解放西路新地標將拔地而起
2日上午,南國都市報記者在海口解放西路看到,“五一”小長假期間,商鋪林立的解放西路熱鬧非凡。馬路上行人多多,電動車摩托車沿街亂竄,解放西路到新華南路一帶還有許多人力三輪車滯留拉客,車輛通行困難。在原海口工人文化宮門前的公交車站點,公交車“習慣”性地在路中央上落客。站點后方的圍擋內,就是正在施工的海口工人文化宮舊改項目工地。
龍華區重點辦有關負責人介紹,海口市工人文化宮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由于歷史原因,現有建筑年久失修,設備落后,功能不全,迫切需要進行改造。文化宮改造項目的推進,將改變海口解放西路舊城區的面貌,并成為海口舊城區改造的一個新亮點。
“當年,工人影劇院可是海口最好的影院。”與許多海口老市民一樣,黃阿姨對海口工人文化宮有著深厚感情,“早就聽說,這里要拆了,有些不舍,但這里畢竟太老了,從外觀到里面的設施,的確已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希望這個改造項目能盡快完工”。
項目開發方海南容大房地產公司副總經理黎照興介紹,金棕櫚文化商業廣場一期改造,將在文化宮現有的地塊上,通過拆除海口市工人影劇院及文化活動大樓等舊建筑物,建設新工人文化宮。項目一期總建筑面積近5萬平方米,規劃停車位近600個,建設有展覽館、小吃城、電影院、商場等設施。
市民擔心火了商家堵了路
“在海口眾多最易堵車的道路中,解放西路絕對名列前茅。”正在等公交車的市民符先生告訴記者,解放西路本來就不寬,加上路邊有咪表停車位,使該路變得更加狹窄。海口九小也在解放西路路邊,大量的購物人群、密集的車流,還有上下學接送學生的私家車,“解放西不堵才怪”。
喜歡逛街的海口市民陳女士表示,對于解放西路,她是又愛又恨,愛的是這里商場集中,逛起來比較方便,恨的是路太堵、停車位實在太難找,“有一次,我在解放西、龍華路這里,轉了半小時沒找到一個車位,再開這么個商場,以后恐怕開車來這里更麻煩了”。
對于正在改造中的海口工人文化宮,不少市民對解放西新地標將拔地而起充滿希望的同時,也表示擔憂:解放西路是海口最熱鬧的購物街之一,該路每天車流量和人流量都很大,而這里又要興建一個近5萬平方米大型商業項目,會否進一步加重解放西路周邊本已擁擠不堪的交通狀況?
甚至有網友“超哥”認為,市內老工人文化宮那塊地,最適合什么樓房都不要建,只作為綠化帶的“工人文化公園”,也稱“市中心公園”。新工人文化宮建到遠離市區的地方,千萬不能將工人文化宮建成商城。
建大型商業網點尚無聽證制度
對于市民的擔心,黎照興表示,解放西路容易發生交通擁堵是不爭的事實,他們在實施改造過程中,也考慮了這一點,“計劃通過對工人文化宮旁購物一條街的拆除,打通這條斷頭路,接通廣場橫路,從而緩解周邊路網的交通壓力”。
其實,早在2006年,海口人均商業建筑面積過高,商業網點過于集中在老城區的弊病已經顯現出來。由于商業地產過于集中,不但使市民購物不便,影響交通,增加購物成本,而且市中心城區商業地段階段性、結構性飽和,同質的市場競爭加劇,也使商業經營面臨的困難加大。
時任海口市副市長劉慶生表示,規劃缺乏、基礎設施欠賬、地產商品不發達和商業準入門檻低是海口商業發展的四個弊病,海口要以規劃的方式來遏止海口商業網點的盲目發展。2006年4月,海口出臺了《海口市城市商業網點總體規劃(2005—2020)》,對今后海口市商業網點建設作出規劃。
2008年,海口市曾欲出臺一部《海口市大型商業網點聽證管理辦法》,其中明確規定,建筑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的商業網點,上馬之前必須進行聽證。但日前,海口市商務局商業網點建設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這個《辦法》目前還處于“暫緩”階段。
呼吁建立交通影響評價制度
“對于海口的交通問題,如果仔細研究,就很容易發現,海口是商家開到哪兒,車輛就堵到哪兒。”在今年兩會期間,省政協委員廖暉認為,一邊是商家搶占繁華地段,一邊是道路愈來愈擁堵,治理交通擁堵必須要從源頭上治理,規劃論證必須先行,做好交通影響評價勢在必行。
廖暉說,以海秀東路為例,10年前這里交通還算暢通,自從沿街一些商場將停車場改建超市后,擠占了原有停車位,影響了道路暢通。在海口國貿地區,自上世紀90年代起,房地產開發建設的巨型建筑或建筑群,間接造成了區域道路資源的匱乏;上邦百匯城開張后,龍華路、金龍路也總是車水馬龍人流如織。
事實上,在城市中每開發一個大型項目,都需要對其造成的交通影響進行評價。交通影響評價報告,和眾所周知的“環評報告”一樣,向來是減少建筑項目對交通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的重要依據。但在實際運作中,卻常被忽視。
廖暉介紹,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交通影響評價在美國、加拿大、英國等發達國家得到廣泛應用,并具有“一票否決權”。我國目前北京、大連、成都等大中城市已初步建成一套有效的交通影響評價制度和工作機制,為城市合理規劃和健康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