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提升海南國際旅游島的文化內涵和品位的認識,省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組織文化藝術界別的政協委員和專家近期進行了20多天的省外、省內專題調研。此文為調研主要成果。
□ 海南省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 王先春執筆
提升國際旅游島文化內涵的建議:強化領導干部對文化建設的再認識;增強本土傳統藝術和民俗文化的創新活力;實施“大項目帶動、大企業進入”戰略扶持文化龍頭企業;用先進理念創新國際旅游島營銷模式;大力宣傳推廣普及海洋知識、海洋文化。
提升國際旅游島文化內涵打造文化精品
海南在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過程中,注重提升文化內涵和品位,占領文化高地,打造了《印象·海南島》和瓊劇《下南洋》兩個文化精品,贏得了社會各界廣泛好評,為國際旅游島建設添上一筆亮麗的篇章。
《印象·海南島》由著名導演張藝謀執導。作品清晰地體現了大海、陽光、沙灘、椰樹等海南元素,也凸顯了國際旅游島休閑度假的文化個性,視覺效果新穎逼真,穿透力強,填補了我省商業化運作高檔次旅游演藝節目的空白。新編現代瓊劇《下南洋》是省委、省政府、省政協確定的重點文化項目,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均有重大突破。作品站在歷史制高點上,對下南洋這一歷史現象進行宏觀審視和微觀再現,將下南洋群體作了充分的藝術表現,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最近,瓊劇《下南洋》參加了在杭州舉行的第三屆全國地方戲優秀劇目(南方片)展演,榮獲全國地方戲優秀劇目展演二等獎,被文化部定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獻禮演出劇目和廈門中國戲劇節演出。
提升國際旅游島文化內涵的潛力和空間
文化與旅游,互為條件,是“神”和“形”的關系。文化從旅游中找到市場出路,旅游從文化中得到“票子”。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不缺文化,不差元素,但缺乏文化的號召力、感染力和凝聚力,沒有形成以文化為核心價值的旅游發展新型產業業態。
(一)古色文化 挖掘潛能
我省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有黃道婆、冼太夫人、東坡書院、五公祠等,但普遍狀況缺少深度考究和挖掘。如儋州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在我國二十四史中,有十六史講到儋州。這種歷史價值意義,十分罕見。東坡書院,歷史悠久,內容豐富,頗負盛名,僅民間流傳的蘇東坡故事有50組之多。與東坡書院相鄰的中和古城有500多年的歷史,極具歷史文化品位。這些珍貴的古文化資源是“稀有元素”,但現實情況并不樂觀。2008年東坡書院僅售出1萬張門票,每張票15元,收入15萬元。載酒亭年久失修,現用鐵絲加固。2005年打報告申請修繕費60萬元,至今仍沒有回音。
(二)紅色文化 亟待升華
海南紅色文化資源久負盛名,瓊崖縱隊23年紅旗不倒、解放海南島戰役等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影響,但對這些紅色元素的挖掘開發遠沒到位。《紅色娘子軍》是海南紅色文化的經典品牌,享譽全國,影響深遠。目前,瓊海紅色娘子軍紀念園占地100畝,總投資5000多萬元。由于管理體制不順(民企經營)和檔次不高等原因,從2000年5月1日開業以來,逐年滑坡“萎縮”。2008年虧損100萬元,經營慘淡,這個紅色品牌面臨嚴重挑戰!而江西井岡山紅色旅游“風景獨好”,異常火爆,很有借鑒意義。江西創新機制,優化品牌,為紅色文化尋找適應文化發展潮流的運作機制,井岡山“中國紅歌會”,吸引13萬人報名參與,3000多人通過熒屏唱響“紅歌”,觀眾累計超過2億人次。100多萬人次通過短信、電話、網絡表達對紅歌的喜愛。把紅色經典歌曲與電視平民選秀節目結合起來,讓紅色文化走向“時尚”,更加貼近人民群眾,大大增強了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和表達力。去年井岡山接待游客37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6億元。
(三)本土文化 大有作為
黎族織錦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中的“國寶”,是我國紡織史的“活化石”。有3000多年的歷史。龍被是黎錦的極品之作,其精湛的技藝已經失傳。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處于自然經濟形態下黎錦遇到巨大的壓力和挑戰,面臨被“邊緣化”的危機。上世紀50年代,黎族婦女普遍掌握黎錦工藝,到70年代已不足一半,目前,全省已不足千人。掌握絣染技藝的不足百人,掌握雙面繡技藝不到10人。搶救黎錦,刻不容緩。海南錦繡織貝實業有限公司是一家傳承黎錦技藝、保護文化遺產的民營企業。從2005年至今,先后投入2000多萬元資金,打造“黎錦坊”民族品牌,聘請10多名專家學者成立了海南傳世黎錦工藝研究所,對黎錦的文化、歷史、工藝進行系統的研究整理,進行保護性收藏開發。公司不惜重金,培訓黎族婦女、編織新手1200多人次。該公司現在由最初的3名織女擴大到400多人,有10個生產基地,300個品種,2008年銷售收入400萬元。“黎錦坊”系列產品榮獲“2008年公眾心目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獎”。
海口市騎樓街是南洋文化與本土文化融合的珍貴遺產。今年,海口騎樓歷史文化街區以其悠遠的人文歷史、獨特的歐亞風格和保持完整等優勢,在全國報名的200多個街道中脫穎而出,被國家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評選為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之一。歷經了百年滄桑的海口騎樓,是一筆厚重的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建筑藝術和審美價值。建議制定保護開發方案,將之打造成為海南國際旅游島一個重要“賣點”。
(四)生態文化 朝陽產業
保亭“呀諾達雨林文化旅游區”是國際旅游島生態文化的精品。這個高起點、高檔次、高水平的熱帶雨林生態文化景區,總規劃面積45平方公里,計劃投資為39億人民幣。現已投資2.3億元,建成雨林谷、夢幻谷和三道谷3個景觀區域。以美國電瓶車、生態棧道、飛瀑索道、高品質旅游巴士環繞18公里的園區通道。
呀諾達是海南方言一二三。雨林文化旅游區賦予新的內涵包含三層意思。第一,“呀諾達”代表海南方言,意在弘揚海南島的本土文化。這一文化脈絡貫穿景區的內涵與外延,成為生態文化的符號。第二,“呀”表示創新,“諾”表示承諾,“達”表示踐行。美國夏威夷有個“阿羅哈”,海南有個“呀諾達”。第三,“呀諾達”表示歡迎、你好。景區鳥語花香,巨樹參天,怪石嶙峋,瀑布飛流,奇花異草,珍禽稀獸,空中花籃,老莖生花,絞殺現象,藤本攀附,高板根,過江龍,千姿百態,有2000多種木本植物,是植物多樣性的“百科全書”和“綠色王國”。最近,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全面考察了呀諾達,給予了高度評價,擬組織全國50名專家來此作專業性研究評價。
提升國際旅游島文化內涵的建議
(一)強化領導干部對文化建設的再認識
21世紀國際競爭主要是文化軟實力博弈。黨的十七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把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為中央的重大戰略決策,說明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建議省委、省政府專門舉辦一次市縣黨政主要領導培訓班,強化對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認識,提升對國際旅游島文化內涵的把握和認識。市縣主要領導熱愛文化、懂得文化、尊重文化,才能重塑文化自信,創新文化元素,抓住文化是旅游靈魂的主題,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
(二)增強本土傳統藝術和民俗文化的創新活力
文化不僅僅在于傳承,更在于創新。目前,我省的瓊劇、調聲、臨劇、公仔戲等出現種種危機,主要原因是缺乏自身創新活力,脫離青年人的文化期待和精神需求,有被“邊緣化”的危險。建議對傳統藝術和民俗文化一方面要給予必要的經費扶持,整合資源,突出特色;另一方面要分類指導激活自身的創新能力,不斷賦予新的時代精神和文化內涵,創作為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要千方百計留住能人,下大力氣培養新人,廣開渠道引進高人,把“夕陽文化”變成“朝陽事業”。例如:“三月三”是黎苗民族的傳統節日,五指山、保亭、瓊中、昌江等市縣年年搞節慶活動,但文化“含金量”不高,與旅游脫節,效果并不理想。建議省旅游部門對“三月三”這個平臺進行高水平的統籌策劃包裝,突出民族特色和創新活力,辦成我省著名旅游品牌。
(三)實施“大項目帶動、大企業進入”戰略扶持文化龍頭企業
我省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落后,與浙江、江蘇文化大省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建議:首先對全省旅游文化資源進行深度整合,統一規劃,嚴格控制,寧缺勿濫。如東坡書院、西沙等著名景點建設,要有國際化視野,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旅游規劃,突出開放兼容的文化特性,引進國內外知名大企業進行高起點、高檔次、高品位的開發,提高海南國際旅游島知名度和美譽度。其次,采取傾斜政策,辦好現有的龍頭企業。海南中視文化公司、海口旅游投資控股集團等為發展全省旅游文化做出突出貢獻,省有關部門要“幫一把、送一程”。建議省旅游部門用發消費券的方式,組織觀看《印象·海南島》、呀諾達、黎錦坊。提高全民的文化品位、扶持企業做精做強。再如:黎錦采用“公司加農戶”的方式,海南錦繡織貝公司免費為培訓織女提供原材料,收回半成品再進行深加工銷售。公司要按17%稅率計征稅款,增加了企業負擔。
(四)用先進理念創新國際旅游島營銷模式
在營銷宣傳方面,我省有不少成功的先例。如歌曲《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西沙,我可愛的家鄉》唱遍了大江南北,經久不衰,至今還有很大的市場,激發了游人對美麗海南的熱情向往。但是,我省對黎苗文化“活廣告”宣傳遠遠不夠。三亞是國內外知名度較高的旅游城市,可是,沒有一臺吸引眼球“文化大餐”共度良宵。旅客的感受是“白天看廟(南山寺)晚上睡覺”。而云南麗江卻形成鮮明對照:著名導演張藝謀執導的《印象·麗江》,以玉龍雪山為背景,露天大舞臺,1400個座位,500多名來自16個村莊、10個少數民族的非專業演員,用生命的真實與震撼,打造一場蕩滌靈魂的盛宴。每天演3場,平均票價200元以上,場場爆滿,高峰期一票難求,年票房收入3億元左右。這個經驗值得我省認真借鑒。
(五)大力宣傳推廣普及海洋知識、海洋文化
我省是海洋大省,有200多平方公里海洋面積,占全國海洋面積的三分之二。但海洋文化缺失,海口“熱帶海洋世界”本來是展示海洋知識的良好平臺,由于種種原因,現已關門大吉。省有關部門要認真吸取這個教訓,把海洋納入國際旅游島的重要內容,抓緊開放西沙旅游,相信燦爛多彩的海洋文化必定會受到廣大國內外游客的青睞。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