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宮國寶花梨珍品回歸故里展出
30件海黃精品在省博物館華美登場
國寶花梨珍品吸引眾多市民觀賞。 本欄照片均由本報記者 李英挺 攝
明代黃花梨透雕人物長樹罩上局部精美雕刻。
明代黃花梨透雕人物長樹罩上局部刻畫漁夫搖櫓、撒網的生動情景。
本報海口5月19日訊(記者梁振君特約記者卞王玉玨)2011首屆中國海南·黃花梨藝術珍品展,今天在省博物館拉開帷幕,展出精品數量達30件,其中有專門從故宮博物院借展的5件國寶藏品。
專門從故宮博物院借展的5件國寶藏品,分別是明代黃花梨木翹頭案、明代花梨木香幾、明代花梨木鏤雕人物紋長方罩,清代的花梨木六角藤心椅和烏木嵌花梨木兩鑲小桌。5件國寶藏品的原料都是當年產自海南的黃花梨,經精雕細作而成為北京皇宮器物。雖歷經數百年滄桑,依然光彩奪目。記者在省博物館4號展廳看到,展出的30件海南黃花梨精品,紋理行云流水,華美絢爛,空靈飄逸,觀眾對此不禁發出嘖嘖稱贊聲。
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相關負責人宋永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采訪時說,此次從故宮博物院借展的5件國寶藏品,都是從該院精挑細選出來的,代表了明式家具的最高水平。他說,這5件藏品皆為明代中期以后造辦而成,所選取的原材料均產自海南,它們送至內地造辦而成后再進獻給皇室使用。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本次遠赴海南參展的花梨珍品,均為國寶級文物,保價近1億元,屬首次離開故宮進行公開展覽。
省委常委、秘書長許俊,副省長林方略,省政協副主席王宇田出席開幕式。
精品展持續10天。此次活動由東方市委、東方市政府、故宮博物院、省文體廳主辦,省博物館、海南華人國際公司承辦。
專家在海南黃花梨鑒賞交流會上建議——
將花梨打造成獨一無二文化符號
本報海口5月19日訊(記者梁振君特約記者卞王玉玨)在今天舉行的海南黃花梨鑒賞交流會上,有關專家呼吁,應該借助舉辦首屆海南黃花梨文化節的契機,喚醒公眾對黃花梨的保護和珍愛意識,把打造花梨產業與發展經濟和文化事業有效結合起來,爭取將海南黃花梨做成海南獨一無二的文化符號和象征,服務國際旅游島建設。
海南黃花梨香氣暗含,歷久彌醇,古韻凝香,特別適合打造簡潔凝練的明式家具,從明代開始,黃花梨進入宮廷和官宦人家,成為家具的首選用材,海南黃花梨是明代和清代早期最受推崇的木料。歷經數百年,以黃花梨為代表的明清家具,功能性日趨完善,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符號。
據介紹,海南黃花梨總體分為黃梨和油梨,材質、色澤、紋路也因品種、生長地域、氣候環境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上好的海南黃花梨讓人感覺美不勝收,“此物只應天上有”。業內人士認為,東方市峨賢嶺生長的海南黃花梨品質最佳。俄賢嶺獨特的地形、地質土壤、陽光水分等均為黃花梨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并造就它們獨一無二的品質。
遺憾的是,本來就稀缺的海南黃花梨數百年來幾乎被采伐殆盡,到了現代人們幾乎看不見大材制作的東西了。特別是近幾年海南黃花梨價格暴漲,吸引了不法分子上山盜伐海南黃花梨,導致花梨進一步枯竭。就在今年3月初,霸王嶺林業局重點管護林段內一株國家重點保護植物(降香黃檀:即海南黃花梨樹)被非法采伐、收購、運輸。經昌江價格中心鑒定,該株被采伐的海南黃花梨樹現價估值達188多萬元。
2010年,東方市去年提出打造“花梨之鄉”,已在全市范圍內種植海南黃花梨360萬株。這對于海南黃花梨產業的發展,不啻為福音。
中華民族藝術珍品館館長陳四光說,海南黃花梨從民間步入宮廷,進而走向世界,實屬一種不可多見的文化傳奇,應該借助舉辦花梨文化節的契機,保護和傳承花梨文化,實現“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他說,一些人以經濟利益為中心,找到花梨木后制成小木塊賣掉,應當做成藝術品,不應該單純賣木材。
陳四光說,目前1噸海南黃花梨木頭價值達800萬元,有的甚至達到“一木一價”的地步。在海南,一件價值七八十萬元的明式酒桌或翹頭案,在北京拍賣價可達1300萬元,拿到國外則有可能高達3000萬元,倘若在藝術品產權交易所,其增值的幅度會更大。差價如此之大,乃藝術與資本市場有效結合使然。
“可考慮借助‘文化+金融’的理念,利用資本市場將海南黃花梨產業推向高峰。”陳四光建議。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