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優雅、花香馥郁的瓊臺書院一角。本報記者蘇曉杰攝
廣東省立第六師范學校: 傳播革命思想的園地
穿過府城熙熙攘攘的街道,瓊臺書院鬧中取靜,粉色、黃色的雞蛋花撒落一地,細雨溫潤,空氣中透著淡淡花香。
“1920年9月,瓊臺書院歷史演變翻開重要一頁。奉廣東省教育委員會令,瓊崖中學改為廣東省立第六師范學校(以下簡稱六師),是海南地區第一所省立師范,成為傳播共產主義革命思想的園地。”
5月23日下午,瓊臺書院門前的一塊空地上,瓊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歷史學副教授曾躍敏告訴記者,這里曾是六師校門所在地。
學校師生始終站在革命斗爭前列
“1926年6月,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中共瓊崖地委宣告成立,13名地委委員中六師師生有7名,此外指導瓊崖一大召開的廣東區委特派員楊善集也是六師校友。”曾躍敏感慨萬千地說,六師曾為瓊崖革命培養了眾多骨干力量。
“早在瓊崖中學時期,學生們就積極投身革命,加入孫中山先生組織的同盟會,參加學生軍。”對黨史頗有研究的瓊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青年教師薛月愛開門見山地對記者說,在中國近現代革命史上,眾多學校首擎革命大旗,教育史與革命史交相輝映。在瓊崖革命史上,同樣呈現類似特征。
六師的辦學史,可上溯到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欽命廣東分巡雷瓊兵備道焦映漢于瓊山府城創辦瓊臺書院,成為海南最高學府。清末新政中,1902年瓊臺書院改為瓊州府中學堂;1906年,改稱瓊崖中學堂;1912年瓊崖中學堂改稱瓊崖中學,成為海南第一所新型中學;1920年,瓊崖中學改為廣東省立第六師范學校,成為海南培養師資的搖籃;1935年改名為廣東省立瓊崖師范學校,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延續至今,于2004年5月成立瓊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這所校名多次變更的海南名校,見證了革命戰爭年代瓊崖風云際會。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7日,消息傳到海南。當天晚上,瓊崖中學300多名師生集合在大禮堂開會,他們痛斥北洋政府的賣國罪行,表示堅決支持北京愛國學生的正義斗爭。此后,以瓊崖中學楊善集、王文明等為領軍人物,成立“瓊崖十三屬學生聯合會”開展學生運動。5月下旬,學生聯合會發動全島群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抵制日貨運動。
“五四運動中,海南學生運動成為全國學生運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后,六師與瓊崖革命的關系,就如同北京大學之于中國革命的影響。”薛月愛評價道。
190余名進步學生加入黨團組織
1926年正值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1月,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一師、第十二師進入海南趕走盤踞海南的軍閥鄧本殷。
“2月中共瓊崖特別支部派出黨團骨干陳垂斌、羅文淹、陳公仁到六師工作,陳垂斌任教務主任,羅文淹任訓育主任,陳公仁是教員,負責宣傳工作。”曾躍敏說,大批瓊籍共產黨員、共青團員隨國民革命軍返瓊,開展籌建瓊崖黨團組織的工作。
3月,六師迎來一個新學期,陳垂斌等人到校工作,與羅文淹、陳公仁3人,秘密組成中共六師支部。他們以教師身份向學生積極灌輸社會主義思想,每逢節日他們請來王文明等發表演說,介紹內地的學生運動和革命形勢。3月8日,六師臨時團支部成立,成員有韓托夫、邢惠學、梁慧貞。在他們的宣傳和鼓動下,不少同學提高了覺悟,向黨團組織提出了申請。
此后,六師黨支部和團支部經常在操場旁一間舊房里召開聯席會議,被稱為廣東省立第六師范學校黨團(聯合)支部。全校分成若干黨團小組進行活動,每組一般7至10人,時常討論革命形勢和學校工作。
曾躍敏說:“小組活動是秘密的,各組之間也彼此保守秘密。黨團小組布置各成員注意觀察師生中的進步分子和右派人物的活動情況,開小組會時,以做游戲的形式進行匯報。”
據史料記載,截至1926年年底,六師的黨團員已有190多名,占全校學生五分之二,有些班級半數以上的學生參加了黨團組織。
“全校中學部最小的女同學謝瓊香(后更名為謝飛)是初一學生,當時才13歲,也參加了共青團。”曾躍敏說,1934年10月她參加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是30名長征女戰士之一。
血雨腥風中師生堅持斗爭
1927年4月12日,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屠殺革命人士。
根據《瓊島星火》一書中的記載,4月21日下午5點消息傳到海南。晚上7點,瓊崖國民黨清黨委員會派出一隊軍警將六師團團圍住。在他們到達六師之前幾分鐘,羅文淹接到瓊崖地委通知,匆匆作了一些安排,就化裝跟著一名學生從校門出來,羅文淹剛剛離開學校,反動軍警便從對面走來。好在天色已黑,敵人認不出他來,羅文淹幸而脫險,一些學生干部和左派教師也在倉促之下跳墻逃走。但學生會干部符瑞華、許國棟等50多人卻被敵人抓走。4月22日,海南反動軍警到居民家里抓捕六師進步學生,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這一反革命行徑被稱為四二二事變。
一時間,白色恐怖籠罩著六師校園,學校被迫停課,反動派不斷殺人。第一批被敵人用鐵絲勒死的7個人中,就有六師校友、中共瓊崖地委委員李愛春。不久,六師學生雷永業、馮愛媛也慘遭殺害。
曾躍敏動情地說:“敵人的屠殺,嚇不倒六師的革命師生。”反革命事變之后,六師中五級學生、黨員韓宏準奉命留在六師,擔任海南聯絡站負責人,六師中七級學生、共青團員陳干華被指定為六師和瓊海中學、瓊山中學三校共青團負責人。他們定期接頭,刺探敵情,散發傳單,用他們的行動警告敵人:革命者是殺不絕、嚇不倒的。
眼前,革命烽煙已然遠去,民國時期的建筑尚存無幾,一棵100余年樹齡的白蘭樹守望著穿梭的歲月。風中輕顫的花瓣,似向我們講述六師青年師生以強烈的使命感,與瓊崖黨組織共克時艱的歷史片段,激勵著今天的瓊臺人銘記歷史、再創輝煌。(本報海口5月24日訊)
采訪札記
少年強則中國強
在瓊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府城校區,瓊臺書院古香古色的院落氣韻悠然,像一位敦厚安詳的歷史老人,目送一代代學生懷揣著知識、夢想走入社會。而敢為人先、勇于擔當的瓊臺精神在社會變遷、時代更迭中一次又一次被賦予不同的意義。
早期民主革命時期,受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大批瓊臺學子就紛紛走上革命之路,其中影響最大的有1907級瓊崖中學堂學生徐成章、徐天炳等人,在校以研究學術為名,從事反清革命運動,1909年加入同盟會,成為海南最早的同盟會會員。
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一大批早期民主革命人士紛紛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成為中共黨員。徐成章、王文明、楊善集等,先后于1923年、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在母校發展學生黨員,為瓊崖黨組織的建立做籌備工作。
翻開廣東省立第六師范學校那段歷史,一批20歲左右的進步青年,為了實現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曾那樣決絕地與反動派以死相抗。許多人用自己年輕的生命踐行著入黨時許下的誓言。
1927年4月12日,國民黨反動派背叛革命,在全國范圍內屠殺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瓊崖四二二事變后,六師黨團組織也同樣遭到嚴重破壞,先后被殺的六師學生、黨團員和校友達100多人。經過一次次血的洗禮,革命隊伍中一些人被嚇破了膽,離開了革命。但是,真正的革命者卻像暴風雨中的海燕迎風而飛,逆險而上。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100多年前,在百日維新失敗后,反思中的梁啟超寫下《少年中國說》,把中國強盛的希望放在了青年人身上。事實證明,在瓊崖地區正是一代代有理想、有擔當的青年,他們不畏艱難、浴血奮斗,推動革命最終走向了勝利。本報記者丁靜魏如松(本報海口5月24日訊)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