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2010年海南省環境狀況公報
2010年海南省環境狀況公報
來源:     作者:陳曼莉    2011-06-08

2010年海南省湖庫水質狀況

2010年海南省河流水質狀況

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

2010年海南省主要森林旅游區空氣負離子濃度

小知識

  水環境 大氣環境 聲環境

  第一部分 全省環境狀況

  一、水環境

  (一)廢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10年全省廢水排放總量為36689.2萬噸,比2009年減少2.21%,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為5782.2萬噸,占15.76%;生活污水排放量為30907萬噸,占84.24%。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97.82%,比2009年增加1.22個百分點。全省城市(鎮)污水處理率為70%。全省廢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92341.23噸,比2009年下降7.91%,其中工業廢水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9233.02噸,占10.00%;生活污水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83108.21噸,占90.00%。

  (二)水質狀況

  1、河流水質狀況

  2010年全省河流水質總體優良,82.8%的監測河段水質達到或優于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劣于Ⅲ類水質的河段主要分布在部分中小河流的局部河段,主要受農業及農村面源、城市(鎮)生活污水影響,主要污染指標為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化學需氧量、總磷和石油類。與2009年相比,全省河流水質總體保持穩定,局部河段水質略有下降。

  南渡江 干流所有監測河段和大部分支流監測河段水質達到或優于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水質達到優級,僅支流海甸溪水質為Ⅳ類。

  萬泉河 干流及支流所有監測河段水質均達到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水質達到優級。

  昌化江 干流及支流石碌河監測河段水質均達到或優于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水質為優級。支流南圣河水質良好,僅五指山市區段水質為Ⅴ類。

  中小河流 在監測的17條河流42個河段中,71.4%的監測河段水質達到或優于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23.8%的監測河段為Ⅳ類水質,4.8%的監測河段為劣Ⅴ類水質。劣于Ⅲ類水質的河段主要分布在東部的文昌河和文教河、南部的三亞河、西部的羅帶河、北部的北門江、文瀾江和演州河的局部河段。

  城市河段 在流經14個縣城以上城鎮的13條河流15個監測河段中,60.0%的監測河段水質達到或優于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26.6%的監測河段為Ⅳ類水質,6.7%的監測河段為Ⅴ類水質,6.7%的監測河段為劣Ⅴ類水質。劣于Ⅲ類水質的河段主要分布在海甸溪、南圣河、文昌河、北門江和文瀾江的城市河段。

  2、湖庫水質狀況

  2010年我省湖庫水質總體優良,開展監測的18座大中型主要湖庫中,松濤水庫、大廣壩水庫、牛路嶺水庫等17個湖庫水質達到或優于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占監測湖庫總數的94.4%,僅湖山水庫水質符合Ⅳ類標準,呈輕度富營養化狀態。與2009年相比,全省湖庫水質總體略有好轉。

  3、城市(鎮)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質狀況

  2010年全省18個市縣的城市(鎮)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質總體優良,所監測的24個縣城以上城市(鎮)集中式飲用水地表水源地,絕大部分水源地水質達到或優于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符合國家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要求。僅文昌市深田水庫、臨高縣文瀾江多蓮取水段等個別飲用水源地受總磷或化學需氧量影響,水質為Ⅳ類,未能滿足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要求,但經過處理合格后仍可作為生活飲用水。與2009年比較,全省城市(鎮)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質基本保持穩定。

  4、近岸海域水質狀況

  2010年我省近岸海域水質總體優良。海南島近岸海域一、二類海水占88.9%,永興島、趙述島、北島、石島、七連嶼、西沙洲、東島等西沙群島近岸海域水質均為一類海水。

  三、四類海水主要出現在部分港口、個別城市和少數海水集中養殖區附近海域,主要受港口船舶廢水、城市生活污水和海水養殖廢水影響,主要污染指標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石油類和化學需氧量。與2009年比較,全省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略好于上年度。

  主要濱海旅游區近岸海域 海口假日海灘、桂林洋、東寨紅樹林,三亞亞龍灣、大東海、三亞灣、天涯海角、蜈支洲島、西島,澄邁盈濱半島,文昌銅鼓嶺、東郊椰林、高隆灣、馮家灣,瓊海博鰲灣,萬寧石梅灣,陵水香水灣、陵水灣等18個主要旅游海灣均保持一、二類海水水質,且以一類海水為主,均達到或優于國家海水水質標準中的海水浴場、人體直接接觸海水的海上運動區或娛樂區的二類海水水質要求。海口假日海灘、三亞大東海和亞龍灣等國家重點濱海浴場均適宜游泳。

  重點工業區近岸海域 洋浦經濟開發區、東方化工城和老城經濟開發區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維持在一、二類海水水質,均符合水環境管理目標要求。

  5、地下水水質狀況

  2010年全省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良好。主要盆地地下水水位呈基本穩定~下降狀態,降落漏斗面積比上年增加,海口市主要開采層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積擴大較多。地下水水質總體良好,但局部地區存在點狀“三氮”污染。開展監測的三亞、瓊海和儋州礦泉水、熱礦水水位基本穩定,萬寧興隆地區礦泉水水位呈弱下降狀態,礦泉水、熱礦水各組分含量基本穩定。(注:“三氮”指硝酸鹽NO3-、亞硝酸鹽NO2-、氨氮NH4+)

  二、大氣環境

  (一)廢氣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10年全省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為1359.69億立方米,比2009年增加0.48%。廢氣中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8166.78噸,比2009年上升31.42%;工業煙塵排放量為6520.15噸,比2009年減少14.08%;工業粉塵排放量為6579.61噸,比2009年減少26.93%。

  (二)環境空氣質量

  1、區域環境空氣

  2010年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優良天數達到100%,其中96.7%監測日為國家一級。全省東、南、西、北、中部區域分別有100%、97.3%、89.8%、86.0%、99.6%的監測日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一級。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日平均濃度均符合國家一級標準,可吸入顆粒物對局部區域環境空氣質量有輕微影響。與2009年比較,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繼續保持優良態勢。

  2、城市(鎮)環境空氣

  所有監測城市(鎮)的空氣質量均優于國家居住區要求的二級標準,絕大多數監測城市(鎮)的空氣質量均達到國家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質量要求的國家一級水平,僅海口市區、三亞市區、東方八所鎮、昌江石碌鎮受可吸入顆粒物影響,分別有18.9%、3.3%、6.0%、66.5%的監測日空氣質量為二級。2010年監測城市(鎮)環境空氣綜合污染程度與2009年比較,萬寧萬城鎮、東方八所鎮略有增大,昌江石碌鎮、三亞市區略有減輕,其它城市(鎮)基本持平。

  3、主要森林旅游區空氣負離子濃度

  霸王嶺、尖峰嶺、五指山、七仙嶺、吊羅山、銅鼓嶺等6個主要森林旅游區空氣質量優良,空氣負離子濃度范圍分別為3700-10360、3220-8000、3280-7100、2610-9000、3280-5100、1550-4800個/立方厘米,絕大多數超過2100個/立方厘米,均大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清新空氣的1000-1500個/立方厘米標準,對人體健康極有利。

  三、聲環境

  1、城市(鎮)道路交通噪聲

  全省監測城市(鎮)晝間道路交通噪聲年平均等效聲級值范圍為63.1-70.8分貝,8個監測城市(鎮)出現超標路段(指超過70分貝的路段),占監測總路長的13.9%。與2009年比較,除個別城市(鎮)略有變化外,全省城市(鎮)道路交通噪聲年平均等效聲級總體無明顯變化。

  2、區域環境噪聲

  監測城市(鎮)晝間、夜間區域環境噪聲年平均等效聲級值范圍分別為44.1-56.4分貝、39.2-48.8分貝。絕大多數監測城市(鎮)存在超標區域,晝間超標面積比例在1.9%-23.5%之間,夜間污染較為突出,超標面積比例在1.5%-35.7%之間,聲源主要來自于交通和生活噪聲。與2009年比較,全省城市(鎮)區域環境噪聲質量略有好轉,但夜間區域噪聲污染仍較為嚴重。

  四、固體廢棄物

  2010年全省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212.14萬噸,比2009年增加5.62%,其中危險廢物產生量為3104.71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為178.39萬噸,綜合利用率為84.09%,比2009年上升0.48個百分點,其中危險廢物綜合利用量為762.87噸。工業固體廢物保持零排放。

  2010年,全省城市(鎮)生活垃圾產生量約為2880噸/日,清運量約為2800噸/日,無害化處理率達86%。與2009年相比,城市(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有所提高。全省醫療廢物集中焚燒處理率為86%。

  五、輻射環境

  2010年,全省輻射環境質量處于正常水平,污染源周圍輻射環境質量沒有顯著變化。陸地γ輻射水平、土壤環境和近岸海域環境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濃度均處于環境正常水平,與歷年監測結果比較,無顯著變化。海口市龍塘飲用水源地水體的總α、總β均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符合飲用水放射性要求。海口、三亞的城市環境電磁輻射環境質量良好。海口廣播電視發射系統、輸變電系統等電磁輻射設施周圍的輻射強度均低于相關規定限值。

  六、生態環境

  2010年我省繼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力度,生態省建設取得進展,國際旅游島建設全面啟動。全省植被覆蓋度高,森林面積達207.2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為1.25億立方米,比2009年增加79.1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60.2%。生物多樣性保持豐富狀態,土地退化程度相對較低,污染負荷較小,18個市縣的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等級均為優良。海岸帶生態系統基本平衡,海岸線基本穩定。但全省仍存在一定水土流失和沙化現象,水土流失面積約為5.47萬公頃,沙化土地面積約5.99萬公頃,分別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6%、1.7%;局部耕地土壤肥力有所下降,毀林墾植等生態破壞事件及其他不合理的開發活動仍然存在,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

  七、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

  1、氣候變化

  2010年我省氣象災害較重,全年氣候年景屬于一般年景。全省年平均氣溫25.2℃,比常年偏高1.0℃,為1961年以來的第二高值;平均年降水量為2260.5毫米,較常年多近三成,為1961年以來的第二高值;平均年日照時數為2025.7小時,較常年偏少58.1小時。全年有3個熱帶氣旋影響本省,其中1個登陸,熱帶氣旋災害輕于常年;暴雨洪澇災害重于常年,2010年10月1~10日、13~18日海南省先后出現兩次大范圍持續性強降水天氣過程,引發罕見暴雨洪澇災害,多個市縣日降水量突破同期日最大降水量極值。

  2、氣象災害

  2010年我省發生了50多起雷擊、大霧等氣象災害事件。全年因氣象災害造成590.7萬人受災,死亡7人,農作物受災35.0萬公頃,成災5.5萬公頃,絕收4.2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19.0億元。

  3、地質災害

  2010年汛期,海南省遭受了60年一遇的連續大暴雨氣象災害,地質災害發生次數和災情比上年增加。2010年10月1~18日全省共發生地質災害275起,其中:滑坡125起,崩塌144起,地面塌陷3起,地裂縫1起,泥石流2起。因地質災害威脅轉移人員3294人,死亡2人,地質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3732萬元。

  4、森林災害

  2010年我省發生的林業有害生物主要有:一是椰心葉甲,染蟲植株達到335.7萬株;二是桉樹枝癭姬小蜂,發生面積合計約0.67萬公頃;三是薇甘菊,合計發生面積1000公頃。四是金鐘藤危害,發生面積約3萬公頃。五是桉樹病蟲害、松樹蟲害等輕微發生。

  2010年,全省發生森林火災121次,其中一般火災85次,較大火災36次;火場總面積247公頃,受害森林面積127公頃;未發生重大、特大的森林火災和人員傷亡事故。

  八、環境污染事故與赤潮

  2010年,我省未發生特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和一般(Ⅳ級)突發環境應急事件。

  2010年3月20日起,文昌龍樓一帶海域發生夜光藻赤潮,分布范圍為文昌龍樓淇水灣-龍景灣近岸海域,面積約0.08平方公里,持續約六至七天。

  第二部分 措施與行動

  一、環境保護法制建設與規劃

  ●加大環境保護法制建設力度

  2010年,我省出臺了《海南省生態保護與建設評價暫行辦法》、《海南生態省建設工作考核辦法(試行)》、《海南省公共機構節能管理辦法》、《海南省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工程竣工驗收工作規定》、《海南省生態文明鄉鎮評定辦法》、《海南省小康環保示范村評定辦法》等規范性文件,修訂了《海南省經濟特區水條例》和《海南省經濟特區農藥管理若干規定》;開展了《海南省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海南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規劃》、《海南省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等修編工作,推進和保障生態省和國際旅游島建設。

  ●積極推動生態補償立法工作

  組織完成了《海南省生態補償機制研究報告》和《海南省生態補償立法可行性研究報告》,將面積為481422公頃的范圍劃入生態補償核心區范圍,并啟動了生態補償立法工作,將《海南省生態補償條例》列入“十二五”立法計劃。

  ●編制完成海南省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

  2010年,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認真總結我省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實施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深入分析“十二五”我省環境保護工作面臨的形勢,研究提出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等12個約束性目標指標,加強城鎮生活污染防治、提高農村環境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等7項主要任務及水污染物總量減排、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6個方面36項重點項目,編制完成了我省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

  二、節能減排

  ●圓滿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目標任務

  “十一五”期間,我省大力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工程建設,實現火電機組百分百脫硫,污水處理能力大幅提升;進一步完善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實現全省18個市縣都建成污水處理廠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目標;強化污染源監管,實現國控重點源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面達標;積極開展各項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減少污染物排放。2010年,我省二氧化硫最大允許排放量為4.4萬噸,實際排放量2.84萬噸,低于目標值35.45%;化學需氧量最大允許排放量為9.50萬噸,實際排放量9.23萬噸,低于目標值2.84%,兩項主要污染物均超額完成“十一五”總量減排目標任務。

  ●著力提高工業企業污染治理水平

  嚴格落實動態巡查制度,確保燃煤電廠脫硫設施穩定運行,完成了對全省燃煤電廠煙氣旁路擋板的鉛封工作;嚴格落實每月對電廠動態巡查制度,嚴格控制燃煤含硫率,確保脫硫設施脫硫效率和投運率均達到90%以上。

  積極推動企業治污技術升級,減少污染物排放。以中西部及水源涵養地區為重點,共安排專項資金564.43萬元,用于相關企業的治污設施升級改造及災后修復,減少水污染物的排放。2010年,全省廢氣治理設施處理能力為5574.49萬標立方米/時,廢水治理設施處理能力為40.15萬噸/日。

  ●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取得成效

  2010年我省完成污水處理項目建設投資6.9億元,建成投產污水處理廠15座。截至2010年12月,“十一五”規劃建設的25座污水處理廠全部建成通水,全省投入運營的污水處理廠平均運行負荷率為75%,總污水處理能力105.9萬噸/日,全年化學需氧量減排4.02萬噸,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共計1.82億噸,實現了縣縣通水的奮斗目標,成為全國第7個實現縣縣通水的省份。

  ●強化污水處理廠建設與運營監管

  嚴格落實聯合督查制度,先后派出檢查人員513人次,對各市縣污水處理廠開展監督檢查83次,加強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及運營管理,對存在污水處理廠建設緩慢,運行不正常以及“兩低”等問題的市縣進行了通報批評;及時對達到環保預驗收條件的污水處理廠進行預驗收。

  ●積極推廣新能源新技術

  完成2個項目清潔生產審計和8個企業(項目)資源綜合利用認定。建成東方四更、感城2個風電場。建成投產中海油6萬噸生物柴油項目,同時建成5個生物柴油調配站,昌江核電項目也已開工建設。完成節能燈推廣數量170萬多只,建設太陽能熱水系統建筑應用示范項目17個。積極推廣循環系統冷卻塔、“尾礦庫尾礦回收技術”等節能技術,完成三亞亞龍灣冰蓄冷區域供冷項目建設。大力推動以天然氣和液化煤氣為主的清潔能源的應用,2010年底,我省城市(鎮)的清潔能源(電、天然氣和液化煤氣)利用率基本高于76%,大部分城市(鎮)的清潔能源利用率達到90%以上。

  大力推廣高標準清潔車用燃油和有效清除積炭的清凈劑,在全省范圍推行國Ⅲ標準汽油,有效控制機動車排氣污染,節約能源。同時,繼續積極推廣節能型和清潔燃料汽車開發與使用,至2010年末,全省公交車2098輛,其中43.6%使用清潔能源;全省出租車4234輛,其中50.2%使用清潔能源。

  ●加快淘汰落后產能

  2010年,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工作,實施重點節能減排項目,大力淘汰民營小橡膠、小淀粉、立窯水泥、小制糖、小造紙和小鋼鐵等落后產能,先后公布了三批淘汰落后產能責任企業名單,涉及企業共計215家。

  “十一五”期間,累計淘汰立窯水泥生產能力319.8萬噸;關停小型煉鋼企業3家,小造紙生產企業4家,淘汰實心粘土磚窯199家;對冶煉廢鋼鐵的小鋼鐵廠實施了重組整合,拆除了16套落后煉鋼設備,淘汰落后煉鋼產能80萬噸;關停了華能海口電廠燃煤發電機組3臺,裝機容量23.8萬千瓦。

  三、環境管理與污染防治

  ●強化環境監督管理

  嚴格執行有關環保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嚴把項目環保準入關。2010年共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2682件,建設項目環評制度執行率約98%;當年建成投產項目“三同時”執行率約99%;通過環評審查否決或暫緩審批9個與國家和省產業政策及環境功能區劃不相符的項目;排污申報登記核定單位1954家(次)。

  繼續深入推進污染源自動監控能力項目建設工作,實現了環保部-省廳-2個市(海口、三亞)的環保專網連接。截止2010年底,全省已安裝自動監控設備的重點污染企業80家,聯網75家,聯網率93.7%。其中,2010年完成了34家國控重點企業自動監控設備聯網。

  ●開展環保專項整治

  2010年,我省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重點對涉及鉛、鎘、汞和類金屬砷等重金屬排放企業進行檢查,完成對存在環境違法和安全隱患的企業整改,消除環境安全隱患,確保環境安全。此外,陸續開展了畜禽養殖業、重點行業企業環境風險及化學品,以及海洋環境保護聯合執法檢查等專項工作,嚴厲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取得了預期成效。2010年,全省經巡查發現及信訪投訴受理環境污染問題239宗,查實并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151宗。

  ●繼續推進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調查

  進一步建立和深化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長效管理機制,制定并印發《海南省有毒化學品進出口環境管理登記工作程序》。完成二惡英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重點排放行業更新調查工作,全省二惡英重點排放企業共7家,涉及廢棄物焚燒、煉鋼生產、鐵礦石燒結3個行業。印發《海南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十二五”污染防治規劃》,明確工作目標和部門職責。

  ●開展削減消耗臭氧層物質(ODS)行動

  持續開展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工作,發布通告實施消耗臭氧層物質備案管理;開展對家用制冷設備銷售、制冷維修行業、消防行業等重點行業的ODS執法檢查,掌握流通環節ODS使用情況。

  ●加強城市機動車管理及污染防治

  2010年,在全省各市縣設置了21個環保標志核發點,開展車輛環保標志的試點辦發工作,發放標志843個。依法完成了9家機動車排氣檢測機構資質委托的審批工作。大力推廣生物柴油,編制了《海南省生物柴油市場推廣使用機動車排氣污染物檢測試點工作方案》,并開展生物柴油試運行期間尾氣排放情況的對比調查。

  ●加強固體廢棄物管理

  大力推進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十一五”期間累計投入12.08億元建成19個垃圾處理設施項目,累計新增無害化處理設施能力3514噸/日,新增垃圾滲瀝液處理設施能力1787噸/日,全省垃圾無害化設施能力達到4714噸/日。2010年全省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6%,超額完成全省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0%的工作任務,并高于國家60%的平均水平。

  按照“屬地管理、風險評價、三級審批”和“嚴格管理、從嚴審批、總量控制、結構合理”的原則,把好廢物進口審批關,嚴防境外污染轉嫁到我省。加強廢物加工利用環節管理,防范污染事故發生。強化危險廢物環境監管,完成海南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填埋場一期建設,完成全省重金屬和危險廢物調查工作,確定了危險廢物監管重點類別、行業、單位和區域。加強醫療廢物集中收集焚燒處置,強降雨期間落實資金60萬元,支持2家因災受損的醫療廢物處置單位進行災后重建。嚴格執法,全年共依法受理審批省內企業6批共867.883噸的廢催化劑跨省轉移,妥善處置危險廢物。

  ●控制“白色污染”

  認真貫徹落實《海南省經濟特區限制生產運輸銷售儲存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規定》,開展了3次大范圍的“限塑”專項行動,查處不合格塑料袋、塑料餐具5700萬個,端掉違法生產銷售制品窩點3個。

  ●加強環境衛生整治,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

  2010年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環境綜合整治年。海口組織投入26多萬人次,車輛3萬5千多車次,動員社會力量近30萬人次參與環境綜合整治,清理生活垃圾4萬多噸,發放環境衛生法規匯編資料等資料50萬余份,組織街道辦事處、居委會出墻報600多期。儋州市先后購置壓縮式垃圾運輸車環保掃路車等各類保潔機械車輛43輛,瓊海市組織人力物力清除亂掛廣告牌2534處,砌筑施工圍墻4.8萬平方米,掛安全網90萬平方米。東方、萬寧等市(縣)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鄉鎮和農村衛生環境整治和垃圾收運體系建設。

  ●加強全省輻射管理和安全監察工作

  開展國控點輻射環境質量監測工作;完成全省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申報登記工作,并建立核技術利用輻射安全監管數據庫系統;對全省所有放射源使用單位的輻射安全狀況進行了全面現場檢查;加強廢棄放射源收貯和放射性廢物庫管理,累計收貯廢源120枚;完成對五指山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研究院(儋州市)的廢棄放射源的退役處置,并對三亞臨時放射性廢物庫實施了科學退役。

  ●扎實做好污染源普查動態更新調查

  全面完成2009年度污染源普查動態更新調查工作,組織開展工業源重點調查單位篩選工作,并對篩選確定的1501家各類污染源進行了逐家入戶調查登記填報,污染源更新調查總數達1521個,其中工業源758個、農業源701個、生活源24個、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38個,并向社會發布了海南省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

  四、生態環境保護

  ●強化生態保護與建設

  2010年,我省進一步加強采空礦區治理和植樹造林。全省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4個,完成礦區復墾面積約114公頃。全年共完成造林1.71萬公頃,其中完成海防林造林1400公頃、城邊林造林1333公頃,路邊林造林533公頃,礦區復墾133公頃。通過濕地恢復工程,使我省紅樹林面積增加28公頃。

  2010年繼續采取以釋放寄生蜂等生物防治為主,以掛包法等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開展椰心葉甲防治工作。全年累計生產寄生蜂40723萬頭,在全省18個市縣的農村區域釋放。掛椰甲清藥包防治22.2萬株,施灑綠僵菌防治10萬株,防治薇甘菊360公頃。

  2010年全省營造治沙林0.73萬公頃,沙化土地得到全面治理,沿海地區土地風沙化趨勢基本得到遏制。“十一五”期間,全省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9.5平方公里,完成投資3980萬元。

  ●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和建設

  加強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化建設,并強化綜合管理考核評估,截止2010年底,全省共有自然保護區50個,總面積為273.36萬公頃,其中國家級9個,面積10.36萬公頃,省級24個,面積261.57萬公頃。陸地自然保護區面積為24.8萬公頃,約占全省陸地面積的7.09%。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管理水平均達到良等次以上,近半數的國家級保護區達到優等次。

  ●加強水資源管理

  2010年,全省水資源總量475.8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469.8億m3,地下水資源量105.21億m3。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控制、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嚴格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工作審批,落實考核制度。加強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的保護,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加強河道采砂管理

  2010年,全省河砂開發主要分布在南渡江、萬泉河、昌化江等河道,采砂企業有65家,年開采規模444.24萬立方米。保持打擊礦產資源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鞏固整頓治亂工作成果,先后組織對15個非法采礦點破壞礦產資源價值進行鑒定,加強重點礦區的動態巡查,加大打擊力度,防止違法采礦反彈。

  ●加強地質災害防治

  在完成全省18個市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的基礎上,修編海南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完成海南省汛期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評估,完成海南省市縣地質災害調查綜合研究。繼續推進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項目建設。對全省地質災害工作進行汛前排查和汛中檢查工作,大力加強國慶連續強降水期間地質災害調查和評估、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地質災害隱患排查、氣象預報預警等。

  加強地質災害群防群治網絡建設,截止2010年,全省各市縣確立地質災害監測點96個,監測人數106人,初步形成了市縣、鄉鎮、村組三級群測群防網絡。

  ●加強耕地保護

  嚴格實行市縣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履行情況考核和耕地保護問責制,加大土地整理投入力度,自1999年以來連續十二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切實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和提高耕地質量,2010年共實施完成補充耕地項目17個,投資總額約9044萬元,開墾補充耕地3166公頃。針對10月強降水期間耕地災毀嚴重的情況,下撥省級資金1.23億元,用于約5700公頃災毀農田的修復建設。至2010年底,我省耕地總面積72.99萬公頃、基本農田面積62.92萬公頃。

  ●加強生態文明工程建設

  2010年,全省新建文明生態村1096個,全省累計建成文明生態村11597個,占全省自然村的49.7%。全省新增5個生態文明鄉鎮(農林場)和25個省級小康環保示范村。至2010年底,全省累計建成10個生態文明鄉鎮和90個省級小康環保示范村,部分城鄉人居環境得到改善。2010年,全省城市(縣城)建成區綠地率33.44%,綠化覆蓋率39.3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0.67平方米。

  ●加強生態文化建設

  2010年全省建成205個鄉鎮文化站。在海口市成功舉辦第四屆生態文化論壇等一系列論壇和展覽,在“世界環境日”和“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等節日期間聯合開展各類環境保護宣傳活動。省政府組團參加“2010年澳門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在省城市規劃展覽館布設生態省展位,充分利用展覽和論壇活動宣傳生態省建設成就,推進創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

  2010年是聯合國大會確定的國際生物多樣性年。我省組織了 “2010國際生物多樣性年”有獎征文及夏令營等系列活動,120名5-9年級獲獎小作者免費參加了全省青少年生物多樣性夏令營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影響。

  五、農村環境保護

  ●開展典型鄉鎮和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

  2010年我省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取得較大進展。省政府將鄉鎮、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納入了為民辦實事的十大工程,并印發了《海南省典型鄉鎮和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方案》,提出從2010年起用3年時間完成我省185個典型鄉鎮和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再用3年時間完成鄉鎮和農村非典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定工作。2010年,全省累計投入612萬元,完成了第一批18個市縣61個典型鄉鎮和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總面積279.9924km2,同時完成了180個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調查及評估和113個農村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農村飲用水安全保障取得初步成效。

  ●開展村鎮生活污染治理示范設施建設

  積極推進生活污水人工濕地處理工程和農業固體廢物綜合處置示范工程建設。投入444萬元建設文昌市、瓊海市4個村鎮生活污水人工濕地處理示范工程。

  ●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制定實施《海南省實施中央農村環保專項資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全省投入3218萬元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有效地推進了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治理工作。截止2010年底,已建成37個村鎮生活污水人工濕地處理工程,總處理能力達到19040m3/d,年污水處理量695萬噸,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從空白狀況提高到3.3%。同時積極落實農村環境保護“以獎促治”政策,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實施。2010年共投入1200萬元,開展18個村莊綜合整治工程。

  ●加強土壤環境保護

  完成了全省第一次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開展海南省土壤環境功能區劃,啟動海南省土壤環境監管試點,部署出口食品農產品安全示范區土壤環境監測監控工作。

  ●實施生態示范工程,發展生態農業

  2010年,全省建成無公害蔬菜、水果(熱作)生產基地14個,面積987公頃;累計認定無公害瓜果菜生產基地270個,面積15.87萬公頃;累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面積為55.38萬公頃,配方肥施用總量為10.85萬噸;累計建設農村沼氣近32.25萬戶。引進推廣瓜菜新品種、新技術,推動標準化生產和統防統治。

  提供資料單位:海南省住房與城鄉建設廳、海南省農業廳、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海南省水務廳、海南省林業局、海南省氣象局

  大廣壩水庫

  2010年海南省近岸海域水質狀況

  2010年海南省城市(鎮)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質狀況

  2010年海南省城市(鎮)環境空氣質量一、二級天數比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十一條 “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發布環境狀況公報”的規定,現發布2010年《海南省環境狀況公報》。

  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

  二О一一年六月五日

  綜 述

  2010年,是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開局之年,全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的決策部署,堅持生態立省、環境優先,以服務于國際旅游島建設為中心,大力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護及生態建設,圓滿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全省環境空氣、地表水、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總體保持良好,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優良態勢。

  白沙門污水處理廠(二期)

  使用清潔能源的環保公交車

  吊羅山旅游公路滑坡應急處置現場

  人工濕地

  地表水域功能和標準分類

  Ⅰ類 主要適用于源頭水、國家自然保護區,執行地表水Ⅰ類水質標準。

  Ⅱ類 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珍稀水生生物棲息地、魚蝦類產卵場、仔稚幼魚的索餌場等,執行地表水Ⅱ類水質標準。

  Ⅲ類 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魚蝦類越冬場、洄游通道、水產養殖區等漁業水域及游泳區,執行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

  Ⅳ類 主要適用于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執行地表水Ⅳ類水質標準。

  Ⅴ類 主要適用于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執行地表水Ⅴ類水質標準。

  海域功能和標準分類

  第一類 適用于海洋漁業水域,海上自然保護區和珍稀瀕危海洋生物保護區,執行海水一類水質標準。

  第二類 適用于水產養殖區,海水浴場,人體直接接觸海水的海上運動或娛樂區,以及與人類食用直接有關的工業用水區,執行海水二類水質標準。

  第三類 適用于一般工業用水區,濱海風景旅游區,執行海水三類水質標準。

  第四類 適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開發作業區,執行海水四類水質標準。

  水環境主要污染指標名詞解釋

  化學需氧量(COD) 在一定條件下,以重鉻酸鉀或高錳酸鉀為氧化劑,處理水樣時所消耗的氧化劑的量。化學需氧量是表示水質污染程度的重要綜合指標之一,也是我國實施排放總量控制的指標之一。化學需氧量越高,表示水中有機污染物越多。水中有機污染物主要來源于生活污水或工業廢水的排放、動植物腐爛分解等。

  氮和磷 可用于表征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其來源包括人和動物的排泄物、化肥和農藥流失、洗滌劑、化工和其它工業廢水排放、養殖污染等。其值越大,說明水體富營養化程度越嚴重,可引起藻類植物大量繁殖,水體溶解氧含量下降,導致水生生物(如魚、蝦等)死亡,在特定條件下可形成水華或赤潮現象。

  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分類和標準分級

  一類區 為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其它需要特殊保護的地區,執行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準。

  二類區 為城鎮規劃中確定的居住區、商業交通居民混合區、文化區、一般工業區和農村地區,執行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

  三類區 為特定工業區,執行環境空氣質量三級標準。

  大氣環境主要污染指標名詞解釋

  二氧化硫 主要由燃煤、燃料油等含硫物質燃燒產生,其次是來自自然界,如火山噴發、森林起火等,是我國實施排放總量控制的指標之一。

  二氧化氮 主要來源于生產、生活中所用的煤、石油等燃料燃燒(包括汽車及一切內燃機燃燒排放的二氧化氮);其次是來自生產和使用硝酸的工廠排放的尾氣。

  可吸入顆粒物(PM10) 是指懸浮在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在10微米以下的顆粒物,主要來源于礦產開采、建筑和道路施工等生產生活環節。

  環境噪聲標準及其適用區域

  0類標準值 晝間50分貝,夜間40分貝,適用于療養區、高級別墅區、高級賓館區等特別需要安靜的區域。位于城郊和鄉村的這一類區域分別按照嚴于0類標準5分貝執行。

  1類標準區 晝間55分貝,夜間45分貝,適用于以居住、文教機關為主的區域。鄉村居住環境參照執行該類標準。

  2類標準值 晝間60分貝,夜間50分貝,適用于居住、商業、工業混雜區。

  3類標準值 晝間65分貝,夜間55分貝,適用于工業區。

  4類標準值 晝間70分貝,夜間55分貝,適用于城市中道路交通干線道路兩側區域,穿越城區的內河航道兩側區域。穿越城區的鐵路主、次干線兩側區域的背景噪聲(指不通過列車時的噪聲水平)限值也執行該類標準。

相關推薦
最熱評論
驗證碼:發表評論
熱新聞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

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一线| 日产精品一线二线三线京东| 91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四虎影视成人精品|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人妻|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应用 |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人妻不卡|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漫画| 二区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四虎精品影院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heyzo加勒比高清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在线播放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熟女| 69p69国产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 日韩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91精品麻豆国产系列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澳门| 伊人精品久久久久7777|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1精品国产免费网站| 任你躁在线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机视频大陆|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狼色精品人妻在线视频| 久久青草精品38国产|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 青青草97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3d| 国产私拍福利精品视频推出| 亚洲依依成人精品| 9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麻豆|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