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工代表在參觀檳榔村黎族文化圖片展。 本報記者 李英挺 攝
檳榔村是三亞市鳳凰鎮一個黎族村莊,2005年以前,這里的村民住低矮的茅草房,村中衛生環境極差,一下暴雨洪水漫灌,村民苦不堪言。
2006年開始,三亞市委市政府響應黨中央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先后投入2000多萬元改善村內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文化體育設施,并引進旅游公司發展鄉村游,經過5年多的發展,如今的檳榔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家戶戶住新房,個個勞力有事干。
今天中午,290名職工一走進檳榔村,就被村民們請上電瓶車,開始環村一周的游覽。
這些村民也是鄉村游公司的司機,他們對村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車一開動就頭頭是道地介紹起檳榔村來。
行車在村道上,周圍處處都是景。挺拔的檳榔樹下,掩映著桔黃色的黎家民居,清澈的檳榔河蜿蜒流過村中央,河兩旁瓜果飄香。
村民藍福榮給職工們介紹,2005年以前,檳榔河沒有整治,河堤低矮,一下雨河水就漫進村中,加上村道沒有硬化,泥濘不堪,人畜混居,臟亂不堪。
為了讓職工代表們眼見為實,藍福榮把大家帶進展覽室,這里陳列有檳榔村改建前后的圖片對比。
海南金海漿紙有限公司的職工王誼在參觀了圖片展后告訴記者,檳榔村最大的變化是村民們的居住條件變了,“以前是矮茅草房,現在是漂亮的平房甚至樓房”。
從展覽室出來,職工們沿著檳榔河往村內走,村道旁潔白的太陽能燈吸引了大家的注意,這種燈既美觀又環保。
藍福榮自豪地補充,檳榔村是全國首批“生態文化村”,村主要道路邊、活動場所、河流邊、球場上都安裝了太陽能燈。
逛完花園式的村莊,藍福榮把大家帶到村中的設施農業基地,讓職工們參觀現代農業。
一座座結實的大棚,一排排先進的滴灌設備,讓很多職工禁不住走上前仔細研究起來。
藍福榮介紹,設施農業使生產效率大大提升,以前5個人干的活,現在只要一個人就夠了。
“我家這片大棚,每年為我增加收入5萬多元。”藍福榮告訴大家,以前水田只種水稻,經濟收入主要靠檳榔,現在在政府的引導下,農民都在用多種方式增加收入。
行走在村中,每隔不遠,就看到裝飾獨特的農家樂,游客們在里面悠然地享受著美食。“農家樂是最賺錢的,現在村里很多村民都開起了農家樂。”藍福榮說,隨著外地游客增多,村民在旅游方面的收入也在逐步增加。
藍福榮給職工們介紹,如今的新農村除了收入增加了,居住條件改善了,生活也更有保障了。
藍福榮告訴大家,現在農村的醫療保險,每年繳納30元至100元不等,就可以享受各種比例的住院報銷。
聽著藍福榮的介紹,看著藍福榮的笑臉,職工們也非常開心。
(本報海口6月9日訊)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