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新港碼頭前已見不到當年熱鬧的景象(南海網記者張茂攝)
6月15日以后,從新港辦公樓往外望,將看不到輪渡的身影(南海網記者張茂攝)
最后一班輪渡“海鷗3號”將于6月14日18:00駛離海口新港。沒有熱烈的儀式,其承載和見證海口30年城市發展、曾經為海南最大客運口岸之一的海口新港將結束歷史使命,將安靜地完成“絕唱”。
6月10日傍晚的海口新港有些寂寥,港口外有些斑駁的大門前已不見曾經熱鬧的候船景象,港口周邊大大小小的商鋪或關門,或轉讓,正營業的商鋪也見不上幾位客人。此時,候船大廳外“新港搬遷”的溫馨提示告訴來去匆匆的旅客,新港即將從大家的出行旅途中消失。海口新港興建于1976年,擁有3個客運專用泊位,是當時海南水運客運量最大的口岸和貨物裝卸港之一。30多年來,它經歷了從最初的簡陋碼頭到功能齊全的商業港口的巨大變遷,曾經的繁忙點綴了一片海域,見證了海南經濟的發展。
6月10日下午,從云南來海南打工的務工人員乘坐“海鷗3號”從廣東海安抵達海口新港,這是海口新港迎接的最后幾批乘客之一(南海網記者張茂攝)
時間接近下午6點,候船大廳內三三兩兩的乘客正在等著當天最后一班輪渡過海。海口港務客運輪渡公司值班主任曾山正在碼頭上等著引渡,這位“老新港人”1986年從父親手上接過新港的工作崗位,至今已有20多個年頭。曾山告訴記者,他在倉儲、調度等不同崗位上工作見證了新港的輝煌和困難,對新港有著很深的感情。“海口新港的搬遷,除了戀戀不舍,還要帶著另一份激情投入到新的工作環境中去。”
冷清的候船大廳內,幾名小乘客也將見證新港客運歷史的倒計時(南海網記者張茂攝)
輪渡的一聲鳴笛打斷了記者和曾山的對話,“海鷗3號”從廣東海安駛抵新港,“這艘船就是14號離開海口新港的最后一班輪渡。”曾山一邊引渡一邊說。
“海鷗3號”船長黃謙與新港結緣20多年,提起新港的搬遷,他的心情有些落寞。(南海網記者張茂攝)
迎著有些腥味的海風,記者踏上這艘夾雜著汗味和腥味的輪渡。船長黃謙帶著疲憊正在收拾工作攤子,準備下船休息。這名來自廣東徐聞、年過五旬的老船長從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開船,1990年當上了船長,盡管身份變了,但他行駛的航線卻一直未變,每天要往返于海口至海安3個來回。當記者提起辛勞二字,黃謙微微一笑:“這和海南建省之初那時比,輕松多了。”
兩位來自海口三江的搬運工都已年過六旬,在海口新港搬運了20多年的行李,隨著新港的搬遷,她們的生計也將收到影響(南海網記者張茂攝)
黃謙打開話匣子,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批批懷抱理想的闖海人,乘坐客船橫渡瓊州海峽,從海口新港登上剛剛建省的海南這片熱土,創出了“十萬人才下海南”壯觀景象。“當時,新港每天進島的客流量達一二萬人之多,我每天開船往返海口到海安最多達8趟,清晨4點開班,凌晨12點才收班。”提起那段時間,黃謙有些激動,記者從他的神情里分明還能捕捉到當時海南帶給大家的期待和興奮。但隨著海口新港即將搬遷的消息傳開,黃謙心情有些低落,畢竟海口新港的位置和形象已深深刻在了他的腦海里,6月15日以后,當船靠岸時,他再次抬頭看到的將不再是那陪伴自己20多年的“伙伴”了。因為海口新港碼頭營運的“海口―海安”客班輪運輸航線將從6月15日起遷移至秀英港區,新港車站也隨同搬遷至秀英港區。
海口新港的候船大廳內已有些冷清(南海網記者張茂攝)
事實上,海口新港客運使命終結未必全是傷感,因為新的使命為大家帶來新的環境和期待。根據規劃,新港定位為“公共休閑商業區”,未來新港片區規劃結構為“一帶一園一區”。“一帶”是指沿海休閑旅游帶,將海口市歌劇院、世紀公園、濱水綠帶等最能體現濱海休閑風情的功能要素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一園”是指由世紀公園和濱海公園組成的文體休閑公園,為海口市民和外來游客提供一個公共休閑綠意空間;“一區”是指新港居住片區。
海口新港附近的不少商鋪已準備關門轉讓(南海網記者張茂攝)
同時,將在新港布置游艇碼頭,設置游艇俱樂部,在沿海一線留出公共綠化帶,建設休閑綠化、休閑商業等設施,同時,打通多條通向海邊的綠化廊道,供市民休閑娛樂。
海口新港期待美麗蛻變。
(南海網6月13日消息南海網記者李曉梅)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