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聞健清瘦溫和,寫一手好字,喜歡穿淺色T恤,教書先生的模樣。十指靈巧修長,動手能力強,做事執著。
對家鄉的眷戀與熱愛,在一粥一飯中。在廣州生活的黃聞健,20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推廣海南菜,持續創新海南菜,被業界稱為“新派海南菜的創始人”。
為了重拾最地道的海南菜,留住海南獨特的食俗文化,他用時8年,寫出20萬字的《中國海南菜》,拍攝千百幅圖片,成為記錄海南美食、民俗的生活百科全書。
黃聞健主編的《中國海南菜》。南海網首席記者 康景林 攝
做哪行都有模有樣
黃聞健是海南文昌人,恢復高考后不久考上大學,畢業后分配至廣州民航技術學院當老師,教無線電專業,帶學生們修飛機。沒幾年,他就獲得了“全國優秀教師”稱號,成為“廣東省十佳優秀園丁”;
服務業欠發達的年代,他為廣東民航系統的飛行員與同事們免費修電視冰箱洗衣機,義務為學校體育館與實驗室組裝設備,獲得全國民航系統活雷鋒稱號;
他喜歡打乒乓球,打到全國民航院校聯賽的雙打冠軍;
從學校虧損招待所步入餐飲界,如今坐擁大型餐飲集團公司,旗下有近20多家餐飲實體企業,不斷研發創新海南菜,不斷獲得廣州國際美食節一等獎,個人獲得“廣東省改革開放40年餐飲功勛人物”和“廣州市餐飲十大風云人物”稱號;
他寫出國內首部海南菜的專著《中國海南菜》,上架后受到熱捧,很快脫銷。不久,線上圖書網站出現二手書,價格翻倍,炒到500元。
位于海口的“白切世家”。南海網首席記者 康景林 攝
食材新鮮是鐵律
黃聞健被弟弟稱為“古氣包”,文昌話,指不懂變通,固執己見的人。為保證最新鮮的口感,獲得最過硬的食材,他定過幾條鐵律:文昌自家養雞場內,不使用抗生素,綠色營養飼料裝入鐵鍋,用木材燒火燉煮;當天殺雞當天賣,絕不讓隔夜雞上桌。
20多年前,他承包了學校招待所,改名文昌酒店,專做海南菜,堅持從海南運送新鮮食材,讓文昌雞坐飛機到廣州,一只雞的成本高得嚇人。最初,賣出去的很少,廚師想把當天沒賣掉的雞放冰箱,第二天接著賣,被他嚴厲制止,毫不留情地批評。
廣州文昌酒店的大堂墻壁裝修別致,這是26年前,文昌手藝人切割椰殼,打磨成一根根細條,粘貼而成。南海網首席記者 康景林 攝
隨著旗下酒樓越開越多,越來越多的大廚變成了“古氣包”,嚴格把關店內食材。
對海南菜來說,食材的新鮮真這么重要嗎?
“廚藝的最高境界是回歸食材的本味”,長期實踐后,黃聞健將海南菜的烹飪實踐上升到理論高度:“七分材料三分功”。功,指廚藝。
黃聞健在《中國海南菜》一書中這樣寫道:海南菜一直以來都把食材品質放在重中之重……選用純天然綠色食材,順其自然地加工,還原食材本真的味道……“不節不食,不鮮不食”,是海南人一直奉行的飲食理念,貫穿在每一道海南菜中。
執著堅守換來豐富的回報,2003年左右,黃聞健的酒樓、餐館在廣州餐飲界謀得一席之地,年年都有創新菜品獲獎,聲名漸隆。
店里的招牌菜清燜東山羊,選用的是海南石山雍羊,肥瘦適中,用椰子高湯和海南藥材慢火燉煮,再配上清甜的海南絲瓜,成為廣州人一年四季的必點菜。之前,當地人很少在夏天吃羊肉。
椰子八寶雞湯,選用的椰子十分有講究,要用生長期為180天至200天的海南老椰子,煨出的雞湯才能掛上淡淡的椰香。其間的桂圓干“一定要連殼燉,才不會過于甜膩。”
椰子八寶雞湯的配料。受訪者供圖
憑借多年的功力,黃聞健對食材了如指掌,甚至可以吃出雞的年齡。他為文昌自家的養雞場配制綠色營養的雞飼料,嚴格規定椰肉與椰絲配量,用量需在12%至15%。有一次,他到雞場檢查,感覺雞肉椰渣味重,一追查,原來是工人誤將椰絲用量提到30%。
黃聞健沒學過烹飪,可集團的大廚都是他培養出來的。他常去自己的店里吃飯,大廚們感覺像老師在檢查作業。
7月下旬的一個周末,南海網記者隨他前往廣州市內的“聞見·中國海南菜”餐廳,看到“四角豆炒眼鏡螺”里翠綠的四角豆,交代大廚“看顏色就知道,再炒三勺就是最好的口感。”一桌同時點了兩份“香草煎元貝”,他會提醒“不要用同色貝殼裝盤,用一黑一白,要有差異。”
注重細節,不斷創新的海南菜,廣受非瓊籍人士喜愛,黃聞健被業界稱為“新派海南菜的創始人”。
椰子八寶雞湯成品。受訪者供圖
一部“誘人”的百科全書
2005年左右,大量海南菜館子涌入廣州城,遍地開花。吃過一圈后黃聞健急了,有人將內地的羊拉去海南,養一個月后再拉去廣州,冒充東山羊賣;從外省運雞去廣州,當成文昌雞銷售;用靠近赤道國家產的胡椒……
廣州城內的“海南城”。南海網首席記者 康景林 攝
“這樣下去,會毀掉海南菜的品牌。”黃聞健決定寫一本海南食譜,詳細記錄海南“陸產千名,海產萬類”的食材與烹飪技法,傳播海南獨有的飲食文化,“是食材與美食的記錄,盡可能詳細,要讓它50年后可以當教材使用。”
這本書要為海南菜正名。作為地處熱帶,物產豐富的海島,海南一直沒有一部全面系統闡述飲食的著作。加之海南菜式做法簡單,以往專家們考證后的評價是“粗獷”。
黃聞健系統有序地將繁復的海南飲食及民俗編錄,帶領團隊在海南民間走訪、記錄、拍攝,走遍了海島的山山水水。為拍到剛出水的新鮮“飛魚”,苦等10個月;走進瓊中黎族村落,觀看山蘭酒的制作;在文昌錦山的村莊喜宴上,從挑水殺羊開始,跟蹤最正宗的東山羊的烹飪過程……
全書分為十二篇,以海南自古以來的飲食器皿開篇,接著是曾經記錄過海南飲食的典籍。之后,以海南文昌雞、嘉積鴨、東山羊、和樂蟹四大名菜為統領,分為《禽畜篇》《海洋水產篇》《主食小吃篇》《湯篇》《調料篇》《蔬菜篇》《水果篇》《飲品篇》《食俗篇》,每篇均翔實記錄了島內重要物產,沿革變遷與烹飪方法,輔以圖片,配有英文,嚴謹科學。
其中記錄雞鴨鵝牛羊豬等禽畜50多種,海鮮44種,小吃60種,著墨為最多。
八年磨一劍,書中的美食拍攝極為講究,美食配美器,將食物最美的瞬間定格。美食經過精心烹飪,美器需要尋找,反復搭配,要耐著性子一遍遍嘗試。
文昌鹽焗雞,一定要將粗鹽粒大火炒黃,鋪滿半張鐵鍋,鹽上放一張揉皺的白紙,半包著酥黃油亮剛焗好的文昌雞;一對價值1.7萬元的貝殼,盛著“文昌香炸坡馬”;嘉積鴨一定要盛在淺口綠色荷葉盤中;手指輕捏小青橘,擠一滴汁,從高處向雞缸杯中的文昌雞淋去,這個鏡頭拍攝,花了3個小時。
垂涎欲滴嘉積鴨。受訪者供圖
《中國海南菜》裝幀精美,全書銅版紙印刷,封面設計大氣,寓意深遠。一個墨綠色大深碗,碗沿有清晰的鋸齒紋,烘托其間盛放的一枚小青椰,它的頂部有根細細的枝條,沒用刀切,而是直接扯離主桿,保持茬口新鮮......
拍攝書中的圖片,鏡頭對準普通人,有光頭大廚,有酒店洗菜的阿姐,釀酒人,趕鴨人,挖沙蟲的黎族阿妹,一舟一網的捕魚人,他們在黃家文昌老宅門前,在海邊,在鹽田,在椰子樹下,在海南秀美的山川河流辛勤地勞作著,收獲著自然的饋贈。
8年時間,20萬字,中英雙語,千百幅圖片,花費100萬元。強烈的熱愛疊加時間與心血,才能打磨出百科全書式的作品。為了滿足讀者的需要,《中國海南菜》第二版即將付梓。
仿《中國海南菜》封面,南海網記者用手機拍攝,少了原圖的意境與韻味。南海網首席記者 康景林 攝
?
《中國海南菜》配圖用的陶瓷,擺放在酒店私人茶室中。 南海網首席記者 康景林 攝
“我是海南菜的推廣者,創新者,我愛海南,熱愛海南飲食文化,傳承海南美食,設計海南美食,我甘之如飴。”
惟熱愛才能日夜思之,不斷創新。
這,也許就是黃聞健對于故鄉最熱烈的情感表達吧。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廣州8月6日訊 南海網首席記者康景林 實習生韓婷)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