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著力發展黎錦產業,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城鎮下崗女職工和農村婦女增收的有效載體。先后研發了黎族織錦電腦編排新技術,織錦手工提花織機技術改良獲得國家專利,《黎錦織造工藝》教材也已出版發行,最近還成功開發了黎錦編排計算機專用軟件。
黎族織錦工藝的傳承從古至今只靠“樣布”和母女間口耳相傳,這種傳承方式以及用踞腰織機織錦的高勞動強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技術的提高和傳播,加之現代紡織技術的興起,使得曾經輝煌的黎錦瀕臨失傳的命運。
保亭縣委、縣政府于2005年啟動了“文化修復保護工程”,除大規模進行文化普查、積極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外,還成立了新達達黎族織錦編排技術研究室,投入資金設立課題開展研究工作。2006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新達達研究室在計算機上成功研發出黎族織錦編排模板,實現了織錦圖案的“所編即所織”的效果。2006年10月,黎錦電腦編排技術通過了專家組評審并申報國家專利,這標志著黎族織錦首次實現了電腦化技術編排和圖案設計,民族傳統工藝走向了數字化。
進入2007年后,保亭黎錦技術人員又馬不停蹄地探索研究:開發了黎錦技術電腦編排軟件,便利了黎錦圖案的編排和設計;改良了黎錦手工提花織機,進一步提升織錦效率,獲得了國家專利;而黎錦傳統經線提花在提花織機上的成功應用,也豐富了黎錦織造方法。此后,《黎錦織造工藝》的出版發行,更是對黎族傳統織錦工藝進行了文字固化與存續。
由于新技術的應用性強,目前保亭的織工在手工操作的提花織機上,還可以織出書法作品和人頭畫像,這對于黎族傳統織錦來說,可以說是一種突破和創新。
縣職業學校還開辦了黎錦班,讓黎錦技術進入校園;同時投資制作了60多臺新型黎錦手工提花織機,以黎錦班和新達達黎族織錦編排技術研究室生產工廠為基地,由研究室的技術人員培訓和傳授織錦新技術。目前,已培訓下崗女職工和待業青年58名,并能上崗熟練織錦。
縣里去年投資180萬元興建黎錦園,該園占地2400多平方米,由3棟相同的具有黎族民族特色的工坊組成,每個工坊將放置100臺黎錦手工提花織機。黎錦園建成后,一年能培訓上千名女織工,生產出更多的黎錦產品。
保亭縣委書記鄭作生對記者說:“新技術一旦在全縣普及開來,掌握的人越來越多,生產效率越來越高,形成一定的規模效應之后,黎錦的商品價值勢必逐步提升,打造“黎錦縣”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屆時,不但拯救和傳承了黎錦這一傳統工藝,還能迎來黎錦產業蓬勃發展的春天!” 作者: 陳耿 黃青文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