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叮咚、哩咧、嗶噠、鼻簫、口弓,這些陌生的名字與千奇百怪的樂器,讓我們大開眼界,隨著黃照安老師的演奏和介紹,我們也開始漸漸地了解和走進這些樂器。
黎族樂器來源于生活
傳統的黎族樂器,無一不與生活息息相關。資料介紹,最早出現的樂器是獨木鼓,據黎族古民歌傳述,遠古時候因雷公擊倒大樹,燒樹木成洞,黎族祖先就擊木洞呼眾圍獵,后來人們用牛皮或鹿皮蒙住大洞口,敲起來咚咚作響,以作招眾、祭祀和樂器使用。
叮咚木也是較早出現的打擊樂器。古時,黎族人民砍山種山蘭,山豬經常在夜間出來糟蹋山蘭稻,為了保護山蘭稻,看山蘭的人,就在山寮吊起兩根木桿,打擊后就響起叮咚聲,以驅趕山豬,后來發展成為跳舞娛樂用的打擊樂器。
黎族樂器主要有八大件
歷史史書對黎族傳統樂器有著零星的記載,宋初的《太平環宇記》云:“瓊州聚合推鼓歌樂。”據老藝人相傳,黎族傳統樂器以清康乾年間最為盛行。
黎族俗語:歌聲不停,笛音不止。這個俗語反映了黎族的民間樂器與民歌一樣歷史悠久。
據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會會長符策超介紹,黎族樂器不少于40種,傳統樂器主要有:獨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嗶噠、口拜、鼻簫、灼吧等八大件。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海昌一直以來對黎族樂器有深入的研究,他說:“黎族傳統樂器取材于大自然中的各種竹木、畜獸皮原料,經過手工加工而成樂器,散發著原始社會的生活氣息。黎族樂器是人們崇尚自然的生動體現,是原生態音樂的遺存。”
最能傳情是鼻簫
鼻簫是黎族極具特色的氣鳴樂器,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清代張慶長《黎岐紀聞》中記載:“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齊集曠野間,男彈嘴琴,女弄鼻簫,交唱黎歌,為情投意合者,男女各漸湊一處,即訂偶配,其不合者,不敢強也”。可見鼻簫是黎族青年表達愛情時常用的樂器。
每當夜幕降臨,寂靜的黎寨里,不時傳來陣陣的纖細而清幽的簫聲,這是黎家小伙子在吹簫召喚女友,或是姑娘以簫聲回答男友。以前黎家青年男女都會吹奏鼻簫,而所吹的鼻簫,一般多為即興吹奏,其曲調也因人而異。難怪黎族姑娘可以根據樂曲和音色的不同,能夠在很多的簫聲中辨認出自己戀人那獨特的簫聲來。“拋個石頭探水深,吹曲鼻簫試儂心”。從這句黎族情歌中可看出,鼻簫與黎族青年的戀愛生活有著密切關系。(記者于偉慧 李幸璜)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