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7日是農歷九月初九,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在海南過重陽節有著什么樣的風俗習慣?今天上午,海南的幾位民俗專家向記者談起了我省文昌、海口、萬寧等地的人們過重陽節的風俗趣話。
海南土歌民謠詠重陽
“‘重陽’又稱‘重九’,古代人將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所以稱做重陽。”海南省非物質文化研究會會長符策超說,海南人過重陽節有登高望遠、插茱萸、送“重陽糕”、“趕山貓”的習俗。
產生于瓊島人民日常生活的土歌民謠,其中不乏一些記錄重陽節活動的片段,這些植根于民間的文化瑰寶,有著悠久厚重的文化背景。
符策超說,“在《重陽節登銅鼓嶺歌》的土歌中,用民間語言描述了登文昌銅鼓嶺時游人的所見所聞,把自然景觀與游人的情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近些年,符策超在搜集整理海南民間土歌民謠的過程中,對一些描繪重陽節情景的片段記憶猶新,“如《龍顏歡四時風景歌》土歌中,就有‘重陽到,采摘茱萸登高山’的唱詞。”
作為一種蘊含濃郁鄉土氣息的民間藝術形式,海南土歌極具地方特色。“八月完到九月天,九九重陽登高天;桓景避災傳后世,孟嘉落帽在山圮。”海南土歌《十二月歌》中所唱“孟嘉落帽”的典故,就與重陽登高望遠的習俗密切相關,“‘孟嘉落帽’這個典故,源于重陽佳節的桓溫大宴。主人公就是田園詩人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后來,人們就以‘孟嘉落帽’形容才子名士,風度瀟灑,才思敏捷。”符策超說。
銅鼓登高望遠寄幽思
海南土歌《十二月歌》中所唱“桓景避災傳后世”,講的就是重陽節登高避禍的傳說。傳說終不可信,但人們重陽登高遠眺的習俗,卻成為一種風俗流傳至今。
符策超告訴記者,他小的時候,在海南文昌,每到陰歷九月初八那晚,一家人就趕到文昌的銅鼓嶺山腳下。天不亮,家人便一同爬山,趁日出之前登臨山頂。觀日出,聽濤聲,為美好的生活祈福迎祥。“每逢重陽,到銅鼓嶺登山的游人就特別多,總有走散的家人,在登山時你呼我喊,叫嚷聲不絕于耳,十分熱鬧。”
據史載,明代禮部尚書、定安人王弘誨在游覽銅鼓嶺后,鐘情于此間山水,后倡議海南文人、學子每逢“九九重陽”之際,在此吟詩作畫,緬懷先人。此后,每年的重陽前夜,游人登高望遠,吟詩作賦,成為銅鼓嶺上一道風景。
金秋九月,天高氣爽,在重陽佳節登高遠望,令人神清氣爽,健身祛病。海南省民俗學專家、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副教授焦勇勤說:“海南由于地形特點,高山并不很多,居住在海府地區的人們,重陽佳節往往會遠足海邊,隔海寄托思念的感情。在一些地方,也有群眾在重陽節這一天,祭掃祖墓,紀念先人。”
登高吃“糕”步步高
重陽節中,和“登高”相關聯的還有送“重陽糕”敬老的風俗。
“‘高’和‘糕’諧音,作為傳統節日中的食品,在重陽之日品嘗糕點,最早是慶祝秋季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隨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的意思,有步步高的吉祥意味。”符策超告訴記者,在萬寧、瓊海一帶,鄉鄰之間,給年紀較大的長者贈送 “重陽糕”,表達尊老敬老的習俗,至今仍然流行。
此外,重陽節還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傳統節日,海南省民間文化研究會會長王貴章說:“在臨高,每到重陽節那天,人們紛紛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視為吉祥安康之兆。”焦勇勤說,在瓊海、文昌、萬寧等地,重陽節還有用艾葉水洗頭、沐浴的風俗。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